(2c未發生的場合)
午餐時間,我和優璃把餐點擺在同一張桌子上,面對面地坐了下來。
我點的是「鮮魚堡和雞肉湯」,優璃則是「野米飯和炸雞」,另外還有清爽的清燉肉湯。附帶一提,野米其實是某種菰類(注: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,一般稱作筊白筍)的種子,至於炸雞是用一整塊雞胸肉裹在小麥粉裡,炸得非常酥脆。
「原來如此原來如此,雖然原因其實很簡單,但卻變成很複雜了呢~現在☆」
我們兩個正在討論今天早上的事。
「我是希望她們兩個可以好好相處,卻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……毫無頭緒。」
「如果是陌生人也就算了,已經認識了就很難讓人不管了。不過現在從哪裡著手比較好呢?」
「情報…吧。去問問看別人,看能不能找到什麼突破點。」
「像是大團長學姊和小不點同學嗎,還有其他在學的修女。」
總之先找從小就認識她們的人。
「既然決定了就出發吧!坦‧林☆」
我們吃完午餐後,就去找知曉赫萊蒂與茲梅烏學姊過去的人。結果除了菲莉妮翁誰也沒找到,潘妮凱多小姐也不在辦公室。當然,菲莉妮翁對這件事一點概念也沒有。
放學後,我們兩個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來到特別資料室。
「茲烏,為什麼不行呢!大家一起去海灘玩嘛!」
「不行就是不行。反正妳只是想著要在大家面前脫光光對吧。」
還沒進去就聽到兩人的爭吵聲。
「才不會呢!我會穿泳裝的。難得社團用品裡有泳裝,不穿實在太浪費了!」
「我看妳很快就會因為太興奮而脫掉泳裝吧!即使是福羅拉麗亞節,也不能保證海上沒有船隻經過,被他們看到怎麼辦!妳最好對妳的露出癖有點自覺!」
「福羅拉麗亞節的那幾天,乾脆我們去露營,就在海灘露營!嗯,就這麼決定了!」
「只有一個人的意見是不算數的!社團的規定是要兩個人。妳就不能乖乖待在市內享受福羅拉麗亞節嗎!」
「福羅拉麗亞節就算全裸也也是在許可……」
「小菲妮,閉嘴!」「菲妮,這件事跟妳沒有關係!」
「嗚咿!」
菲莉妮翁同時被兩人罵了。
「啊啦啊啦嗚呼呼,妳們的感情還是像往常一樣好呢~」
露莎卡學姊笑咪咪地說道。
「才沒有呢!」「一點都不好!」
看來這就是她們相處的模式。
--------『風俗研究社的阿瑞迪亞』的捏他解析講座--------
●蒙兀兒(モグーリ、Moghuli)
源自19世紀時,歐洲人對極端炫富的資本家、反民主主義或反平等主義份子的蔑稱。
歐洲人使用這個蔑稱的理由起源自啟蒙時期,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男爵夏爾=路易・德・塞孔達(Charles-Louis de Secondat)於其著作《法意(De l'Esprit
des lois)》中將印度、波斯直至地中海地區的文明衰退都歸咎於蒙古人身上,令印度衰退的是英國,令波斯成為荒蕪的是大航海時代,摧毀地中海地區的是基督教。同時期的哲學家伏爾泰(Voltaire)的歌劇《支那孤兒(L'Orphelin
de la Chine)》、義大利詩人喬凡尼・巴蒂斯塔・卡斯蒂(Giovanni Battista
Casti)的詩歌《韃靼詩(Poema Tartaro)》及歌劇《韃靼帝王忽必烈(Kublai, the Grand Kahn of the Tartars)》相繼藉著蒙古諷刺當今君主,同樣的事也在大清國大量發生。
雖然說了這麼說,主要原因是出在這裡。生物學家、科學家與醫學家也將「停止成長的類人猿」「智能遲緩」「劣等種族」「非人類」分類為蒙古人種(Mongoloid),並且是造成犯罪現象的主因,「蒙兀兒」的意思主要是在科學上的稱呼。
在本故事中雖然標注發音為「モグーリ(Moghuli)」,實際上歐洲人當時使用的發音為「モーグル(Mogul)」。附帶一提,前者出自波斯語中對中亞的稱呼「蒙兀兒斯坦(Moghulistan)」。
●安波羅修(アンブロジウス、Ambrosius)
4世紀時的米蘭主教,羅馬教廷公認的四名教會博士(doctor ecclesiae)之一。
●斯基提亞(スキティア、Scythae)
取自希臘人對俄羅斯平原、鄂爾多斯沙漠一帶的遊牧民族、斯泰基人(Scythae)的統稱。其意為「斯泰基人的土地」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明君大流士一世(Dārayavahuš-)在波斯戰爭前曾征討斯基提亞,但卻因斯泰基人的焦土戰略而不得不撤退。
雖然說斯泰基人屬於遊牧民族,但其中似乎又分為「以農耕、貿易、航海為主的都市居民」「種植農作物用以販賣或純粹自給自足的農村居民」「純粹的遊牧民族」。
妄人:「各位期待拙作的讀者,早安午安晚安,我是今天也孜孜不倦的作者、妄人。」
偽 :「為什麼要分成三個時段啊。」
妄人:「因為不知道會在甚麼時候被閱覽,所以就一次三個時段一起了。」
偽 :「還有、真的有人在期待這部作品嗎?」
妄人:「總會有的!在大宇宙銀河的某個地方!」
偽 :「範圍太大了啦!」
●總之關於這次故事的內容
偽 :「這次的劇情是關於茲梅烏與赫萊蒂童年相遇時的故事,而赫萊蒂是仄麼樣被養出露出癖的,這次也將揭曉!這次的選項與H情節毫無關係,當然也不會影響到劇情。」
妄人:「這一次,赫萊蒂父母的身分也將揭曉,果然先接間章是正確的決定。」
偽 :「其實先接後接都沒差啦…。」
妄人:「意外地茲梅烏沒什麼東西可以寫啊~明明第三章是她的主線劇情,卻有一半都沒說赫萊蒂的事。」
偽 :「這難道不是映襯的敘事手法嗎?藉由敘述赫萊蒂的故事表現出茲梅烏對她的情感……」
妄人:「不,我沒想到那麼深入。這一段原本是之前間章的內容,但是完全塞不進去,所以就只好挪到這裡再補充得詳細一點了。」
偽 :「…是因為考量到敘事角度嗎?」
妄人:「也有這個關係。兩個人在回憶過去時著重的角度,而且對其他人來說,赫萊蒂的露出癖純粹是出於其不知羞恥的本性,但對赫萊蒂而言卻有特別的意義。我覺得這點必須要寫出來才行,這也是第一人稱敘述時才能使用的手法。」
偽 :「第三人稱基本上是以知道故事的全局及一些行為的原因,但第一人稱普遍不清楚,是以自己的主觀判斷。」
妄人:「接下來要改變一下話題,是關於教會組織的分級,茲梅烏在段落3b中曾經提到一連串教會人員的分級。」
偽 :「的確有這麼一回事。」
妄人:「由於他沒有對此進行解說,所以只好特別挑在這個地方進行說明。」
偽 :「這也是第一人稱敘事的缺點呢…。」
妄人:「首先是見習修女,發音為『アコライト』,在英語中拚作『acolyte』。其原本是希臘語『從屬者』『侍者』的意思,但翻譯上會翻作『侍祭』或是『服事』,不過『服事』不是正式的職銜,意義比較接近『在教會服務』。」
偽 :「侍祭屬於下級的聖職者,有時也會開放給一般信徒,因此有時不會被視為『正式』的聖職者。」
妄人:「在1962~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,侍祭也逐漸開放給女性。在這個故事的設定中,見習修女是父母因為各種原因在城牆外死亡後,在教會組織收養的女性孤兒理所當然被賦予的身分,她們也會以見習的名義出席各種宗教儀式。雖然提雷希亞斯是以修女來稱呼赫萊蒂,其是她現在還是見習修女。」
偽 :「見習修女除了部分特例外,只要中等學校畢業就會被正式認可為修女。」
妄人:「不過修女不是『正式』的職銜,而是女性聖職者的統稱。」
偽 :「見習修女的教育,會隨著各教區的風格與經費而不同,有些會讓她們從初等學校開始就學,有些是中等學校,也有完全不就學的教區。另外,見習修女上的課與一般學生不一定相同,她們主要是在學校中學習與信徒交流的方法。」
妄人:「司祭是有資格主持宗教儀式的聖職者,不論是主祭還是輔祭都算在內,通常司祭也會是教堂的負責人。」
偽 :「至於本故事中還有被稱作神官的位階,從兩者的英語分別拚作『Priest』及『High Priest』可以得知,神官是比較高級的司祭的職銜,但現實的教會組織中沒有這個職稱。」
妄人:「基本上,神官這個位階是為了防止升上主教的司祭過多而設在兩者之間的,實際的負責範圍與司祭差不多。」
偽 :「主教是指負責整個教區的聖職者,大司教則是主管好幾個教區,也就是教省。…等等,升級前是叫主教,升級後怎麼就改成大司教了?」
妄人:「啊啊,關於這個啊…在這個故事中,主教算是一種泛稱,不是公式的稱呼,正式職銜還是司教。就跟司祭常常被叫作神父一樣。」
偽 :「原來是這樣啊。」
妄人:「基本上採用的名稱以羅馬教會為主,不過我在選字的時候主要採用英語而非拉丁語或希臘語,原因大致上是英語較為常見。」
偽 :「那麼聖騎士呢?剛剛好像沒有提到。」
妄人:「聖騎士比較類似頭銜,而不是職銜,例如賽勒菲斯的前任主教就是擁有聖騎士頭銜,其正式職位為司教。附帶一提,聖騎士出自拉丁語『palatinus』,意為『屬於帕拉蒂尼山者』,發音為『パラティヌス』。」
偽 :「帕拉蒂尼山就是羅慕路斯(Romulus)與雷穆斯(Remus)被母狼養育時的地點。」
妄人:「還有一個部分要補充,在現今的教會組織中,大司教是修女能升上的最高位階,再上去就是教會的中樞了。」
偽 :「雖然男性壓倒性的數量稀少,但依舊是掌控著政治與宗教的主導權呢。」
妄人:「就是說啊…各國王室基本上也都傾向由男性繼位,如果沒有男性繼承人才會考慮女性。」
偽 :「那麼威爾蒂芙勞就算是異類了呢……」
妄人:「嗚哇-雖然以原捏他來說是這樣沒錯,但在這裡這麼說就算是劇透了唷!」
偽 :「……這麼說起來那是第四章的事了。」
二〇一四
三月吉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